2025年4月12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组织非全日制MBA师生走进赛力斯集团超级工厂,开展移动课堂学习。此次学习不仅拓宽了产业视野,更引发了同学们对未来企业管理的前瞻性思考。

一、颠覆认知:智能制造场景的“未来感”
步入赛力斯超级工厂的总装车间,机械臂的精准舞动与AGV机器人的有序穿梭构成了极具科技感的画面。与传统汽车工厂的嘈杂不同,这里通过“静默式生产”实现了每分钟一台整车的高效下线。工厂负责人介绍,98%的工序由智能化设备完成,AI质检系统实时监控2000余项数据,确保工艺误差不超过0.1毫米。
管理启示:这种“少人化、高精度”的生产模式,印证了智能制造对效率与质量的革命性提升。作为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企业运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二、成本重构:从“人力红利”到“技术红利”
在交流环节,“机器换人”的经济账引发热议。一条智能化产线初期投资超5亿元,相当于传统产线10年的人力成本,但其故障率降低70%、效率提升300%,且规避了用工波动带来的管理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员工结构从“操作工”转向“技术员”——80%的一线员工具备设备运维能力,人力资源的价值定位发生本质变化。
管理启示:企业降本增效不能仅依赖压缩人力成本,而需通过技术投入重构生产逻辑。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需同步升级,从“管控劳动力”转向“培育技术型人才”。
三、崛起密码: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
问界M9的一体化压铸技术、M7的智能座舱柔性生产线,展现了赛力斯“硬件预埋+软件定义”的前瞻布局。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更是实现了全球供应链的实时调度。这些创新背后,是技术研发与组织能力的深度协同。
管理启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既靠核心技术突破,也依赖管理模式的适配。例如,扁平化组织、敏捷团队可能比传统科层制更适应智能化生产的需求。
四、思维碰撞:人机协同时代的组织变革
参访后的研讨中,学员们展开激辩。有同学提出:“当机器替代重复劳动,人的创造力如何成为核心竞争力?”也有观点认为:“智能制造不是‘去人化’,而是‘人机协同化’——员工需具备跨界整合与问题解决能力。”
管理启示: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能否构建“技术+人才”的共生生态。管理者需重新设计激励机制、培训体系,甚至企业文化,以释放人机协同的乘数效应。

此次移动课堂,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更深刻体会到管理创新的紧迫性。赛力斯工厂墙上的“智启未来”标语,恰是这一时代的生动注脚——智能制造绝非简单的设备更替,而是一场涵盖技术、人才、组织的系统性革命。作为MBA学员,我们需以开放思维拥抱变革,将“智造”逻辑转化为管理实践,助力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