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学校现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被国家确定为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高校。学校确立“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涵盖7个学科门类、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开设有25个学院(中心)教学单位以及2个独立学院,61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市级特色专业。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MBA】、环境科学与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50余个二级学科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站分站。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8个市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学校设置了独立运行MBA教育中心、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党政班子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社会、经济需要集全校之力来开展MBA教育,2011年,该校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更是成为重庆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项目,这标志着我校MBA教育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学校举办MBA教育以来,MBA教育中心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支持下,历经三年的探索、发展和提升,业已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三年来,中心以“商智道术”为MBA教育理念,以“创新与规范”为核心,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校财经特色及大商科优势,探索出了我校MBA教育的“学研用产、资源整合”的创新培养模式。
为深入了解我校MBA教育的发展,近日本报记者走进MBA教育中心,对中心主任冯仁德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冯主任您好!“学研用产、资源整合”中的“学研用产”是什么意思,能否为我们详细解答?
冯主任:“学研用产”是我们开展MBA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的四个方面。
所谓“学”就是结合国家相关部门对MBA教育的培养指导精神和我校商科优势,要求MBA学员系统学习知识。学生的天职是学习,MBA学员也不例外。为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套课程模块,包括公共课程、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实训实践课程等,涉及到学员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的知识、技能、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情商、智商、财商、伦理道德等。这些课程注重从思维模式、学习方法、人生理念、心智性情等方面磨炼和铸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所谓“研”是指研究一套适合于MBA学员学习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众所周知,我校是重庆经管类研究基地最多的院校,拥有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三年来,中心依托学校良好的研究平台和人才资源,吸聚了一批研究队伍,这其中有校内外的知名专家,也有校外知名企业的高管,通过大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凝练适用性强、针对性强的MBA人才培养方案。案例作为管理学科最为常用和重要的方法,其研发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去年,由中心任课教师黄钟仪教授撰写的《重庆小天鹅火锅连锁经营之路》入选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这标志着我校MBA案例教学其规范化及标准化进入全国MBA教育先进行列。去年,我们也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获得400万资金支持建设“MBA教育培养创新实训实践基地”,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可开展实践教学与研究的平台。目前,新的培养方案得以实施,案例教学得以强化,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被广泛使用。
MBA教育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甚至可以说,MBA带着“为用而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是MBA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十分注重“用”。如何理解这个“用”字呢?简言之,MBA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实践,强调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的人才。在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我们MBA教育中心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高度注重实践教学。前面已经谈到,我们成功申请了400万专项资金支持建设“MBA教育培养创新实训实践基地”,这个基地的落成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实践教学水平。又比如,积极开展“移动课堂”教学活动并使之成为常态。把课堂直接搬进企业,让学员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发展并与企业高官深度交流,这样的方式因收获丰富而深受大家喜欢。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兼职挂职以及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困惑问题的应用能力。
最后一个字“产”有两层含义。其一,“与产共谋”。我们注重与产业、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符合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我们已经开设银行、保险、质检等订单式培养班级,中心为他们订制的课程将使得这些班级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受用和受益。其二,促进“产出”。 我校MBA教育已经走过三年,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即将毕业生,成果收获在即。就目前而言,“产出”业已初现。比如,我们有学员已经顺利提前毕业并考取了985高校的金融学博士研究生,有学员在论文发表、课题申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还有学员在创办企业、职位晋升等方面获得了成功,这些对其他学员来讲是一大鼓舞。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们的MBA教育经历,他们的成功不单单是他们自己的成功,也是我校MBA教育的成功。“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相信,我校MBA将有更加喜人的“产出”。
记者:谢谢您的深度解析。那么“资源整合”该如何理解?
冯主任:作为开办MBA教育不久的单位,“资源整合”十分必要,只有通过资源整合才能实现我们做大做强的目标。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教育资源整合。2011年,我们拿到了400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MBA教育培养创新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被市教委批准为全市10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这就是资源整合的结果,我们整合了我们可能获得的宝贵资源。当然,能够成功申请这笔资金和成为试点单位,也是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申报的结果。简言之,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继而实现了更大资源的整合。又比如,师资资源整合。通过整合校内外的优秀教师资源,我们基本实现了MBA教师“三个三分之一”的结构。即是,三分之一的教师为校内具有实践经验的博士及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优秀老师,三分之一的教师为知名企业的高管和优秀企业家,三分之一的教师为国内外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杰出专家。聘请了行业专家、业界精英、学校知名学者设立我校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聘请了具有MBA、EMBA教育背景、企业高管、MBA教育专家成立我校MBA教育顾问委员会。再者,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我们的案例为例,也是“三个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为本土案例,三分之一为本土之外的国内案例,三分之一为全世界知名的案例。我们还开展了MBA教材出版立项工作,这一立项是面向校内外教师和兼职教授的,旨在整合更优的教材资源。第四,社会办学力量的整合。目前我们除了在本校开设MBA教育,在福建泉州和山东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开设实践教学基地。第五,学员资源的整合。我们一直强调生源对于中心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特别注重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开发生源市场,注重吸纳各类优质生源。目前我们的学员中,企业管理人士、政府部门人士的占比较大,整体结构较好。除了MBA,我们还开设了SMBA、总裁班、专题提升班等。我们时常说,学生是母校最为宝贵的资源,MBA教育中心也致力于将他们都整合起来,成立了我校MBA联合会,并下设MBA精英会所、营销策划、管理咨询、创业投资、茶艺文化、红酒文化、体育健康、社会救助等专业俱乐部,也将设置成立MBA联谊会,整合全国MBA、EMBA资源、整合校友、商会、协会、学会资源,继而成为我校MBA教育平台的宝贵资源。在与MBA学员交流时我也时常说,MBA教育中心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的平台,是一个学习、交流、交友、互助、开放、碰撞、发展、共进的资源平台,大家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实现自己人生的升华。我校MBA教育也将更加努力开展“学研用产、资源整合”创新培养模式。
记者:感谢您为我们分享MBA教育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成果,预祝我校MBA越办越好!
冯主任:也谢谢你们的关注!